本报今日热点!在报社上班为什么穿白大褂?电话为什么没接线?中国环境报社老职工回忆老照片里的故事——中国环境报社一支部、五支部党日活动纪实-全讯担保网

全讯担保网-全讯600cc大白菜  ››  环保清风  ›› 

本报今日热点!在报社上班为什么穿白大褂?电话为什么没接线?中国环境报社老职工回忆老照片里的故事——中国环境报社一支部、五支部党日活动纪实

2022-02-25 18:37:11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程维嘉

2月25日上午,中国环境报社一支部、五支部党员在环境大厦会议室联合开展党日活动。围绕“回望来时路——我与报社三十年”这一主题,一支部党员杨文仲、安吉军和五支部党员张辉作为主讲人,先后回顾并分享了在报社工作近30年来的往事和心路历程。通过展示一张张老照片、讲述一个个亲身经历的生动故事,见证了中国环境报社自1984年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讲述者为环境新闻事业一路奉献青春热情、坚守职责初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照片里放着这些电话,当时主要是为了拍摄,其实有的连电话线都没接上。”看着屏幕上的老照片,安吉军回忆起中国环境报社创刊初期的艰苦。曾经整个编辑部都没有电话,需要借用附近一家国营菜场的电话作为对外联系工具,需要专人在菜场的电话边驻守。后来报社有了电话,但是能申请到一个号码也不是容易的事。

安吉军讲述那段没有电话的日子。

还有一张照片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也让人好奇为什么在报社上班还要穿白大褂?从报社创立时就进入报社工作的杨文仲,见证了从捡字排版到激光照排的转变,向大家讲述了事情原委。在刚配备电脑的时代,电脑是珍贵、稀少的办公资源,对环境要求较高,需要精心呵护。因此,工作人员要穿上白大褂、拖鞋才能进入机房,电脑每天使用完毕要盖上防尘布,还要定期进行维护检修。

杨文仲讲述一次抢救仓库物资的经历:“那时候虽然条件不是特别好,但是大家的精气神都特别足。”

同样经历过报社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张辉,也分享了在采编部门的工作经历。从手工誊写、邮局寄投稿件的时代,到逐渐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不同时期的采访故事,让大家看到了一名优秀编辑记者从校对好一篇稿子、改好一篇文章、组好一块版面起步,在多年深耕、兢兢业业的工作中培养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张辉回顾报社发展历程。

个人的职业生涯和报社的发展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和中国的环保事业、新闻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次党日活动对党员同志尤其是青年党员同志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回顾过去是为了走得更远。五支部党员、中国环境报社总编辑陈廷榔在聆听老职工的讲述后深有感慨,勉励与会党员:中国环境报社从创刊至今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大家经历了艰苦创业,却都有着积极向上的精气神。我们的技术从铅与火的时代来到电子信息时代,我们的办公地址从胡同搬到了高楼大厦,报纸从薄薄的对开页到今天建立了融媒体传播矩阵,经历了巨变,也见证了整个环保事业、生态环境工作重要性日益提升的巨变。报社如今之所以在行业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是一代代报人以敬业精神铸就的。大家热爱并做好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值得发扬的。我们应该珍惜岗位和工作,珍惜所得的荣誉和成绩。创业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我们已经进入了再次创业的过程中,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发展新媒体、建设行业的标杆性融媒体,应该站在新的起点上,从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把报社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陈廷榔总编辑谈报人的敬业精神。

党日活动掠影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