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聚焦“双碳”新战略 当好绿色发展“领跑者”-全讯担保网

全讯担保网-全讯600cc大白菜  ››  绿金汇  ›› 

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聚焦“双碳”新战略 当好绿色发展“领跑者”

2021-04-23 13:53:33 来源: 作者:


编者按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碳减排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伟大目标将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有力加快我国绿色化发展进程。这对我国生态环境产业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转型升级的机遇。


4月17日,中国环境产业大会暨宜兴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江苏省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任洪强等国内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企业代表集聚一堂,围绕“绿产业·标准化·再循环·碳未来”主题,开启高端对话、探索产业创新、深化交流合作,携手开启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新征程,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产业多领域融合、高质量发展。


图 中国环境产业大会会议现场


宜兴市是我国生态环境产业的发源地,宜兴环科园是唯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国家级高新区。宜兴市委常委、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表示,面向“十四五”开局以及“双碳”时代,园区作为推动生态环境产业革命的先行者,将积极探索一条实现生态环境产业“双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加快打造千亿级绿色产业,为建设一流“环保之都”赋能,引领生态环境产业向零碳产业转型。


图 宜兴市委常委、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出席会议并发言


前瞻布局,积累了绿色发展的优势


“双碳”时代,低碳技术和人才是稀缺的资源和核心要素。


依托“环保之乡”40年的产业积淀、园区30年的发展建设,宜兴环科园已成为国内产业最集中、技术最密集、创新意识最高的生态环境产业集聚区。过去十年,园区坚持“高举高打”“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在绿色发展方面积极探索,提前布局,人才资源、合作平台、清洁技术组织、节能生态产品等加速集聚,国际合作成效不断显现,整合了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绿色发展创新资源。


这里积淀了深厚的绿色产业发展基础。宜兴环科园培育了国内最大的生态环境产业集群,拥有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建成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打造过硬的治理能力。园区拥有各类生态环境企业2700多家、规模生态环境企业约200家,产品涵盖水、声、气、固、土、仪及资源利用等七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与国内外300多家科研院所合作,集聚了各类高层次人才1000多名,包括外籍院士9名、“两院”院士19名;打造了江苏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南大宜兴环保研究院、新南威尔士技术转移中心、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东盟环境保护与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等一批重大合作平台。


这里积累了丰富的绿色创新资源。在清洁技术储备上,宜兴环科园与荷兰、芬兰、丹麦等国家合作建立了13个国际清洁技术转移中心,与美国parc研究中心、以色列威兹曼研究院等合作建立环保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先后引进100多项清洁技术和合作项目,包括日本水源地修复技术、加拿大达格净水工艺、ecsb高效厌氧处理技术、韩国kc生态工法等生态环境领域“黑科技”,引进了美国工程院院士霍夫曼教授团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大卫·怀特院士团队等,培育了一大批生态环境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


2012年,建立中欧清洁技术中心,对接瑞典低碳城,与欧洲技术创新的核心地区——荷兰北布拉邦省政府、芬兰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fecc)开展合作。同时,将日本wep水环境修复系统等一批新技术引入园区;


2013年,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展低碳经济研究合作,建造国内第一座零碳建筑“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cset)”,并引进荷兰ecsb技术;


2014年,与上海零碳中心合作,开发了宜兴零碳建筑,又提出建设面向未来2030年-2040年的概念水厂;


2015年,与全球循环经济园区典范“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合作;


2016年,与韩国京畿道产业园等进行合作,同时引进美国加州霍夫曼院士的“零碳厕所”;


2017年,在宜兴启动“田园牧歌”项目,面向农业农村打造零碳生态综合体;


……


本届中国环境产业大会上,宜兴环科园又联合多家国际知名清洁技术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国际低碳产业联盟(g11联盟),将推动行业资源、企业资源,特别是拥有绿色清洁技术的中小企业集群落户江苏宜兴,打造国际绿色技术的枢纽中心,再通过政府间合作,致力于推动国际低碳领先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培育和推广,为各地方政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绿色支撑。


图 国际低碳产业联盟(g11联盟)在中国环境产业大会上成立



这里打造了一批引领性的生态产品。近年来,宜兴环科园面对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痛点,通过引进低碳减排技术、国际清洁技术和产学研合作,储备和建设了一批绿色生态产品和零碳产品。


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以及王凯军、王洪臣、余刚、柯兵、俞汉青等生态环境领域专家学者指导建设,以“水质永续、能源回收、资源循环、环境友好”为目标,集成了国内外先进技术理念。在这里,废弃物得以循环利用,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以冲咖啡,污泥经过处理后可变为营养土。概念水厂重新定义了污水处理厂与城乡的关系,向全社会传递了“污水是资源、污水处理厂是资源工厂”的新理念,预计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这将成为全国污水资源处理厂的标杆示范、全球水处理先进技术的“体验中心”。


园区引进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理工霍夫曼教授团队的电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研发制造的太阳能“零碳厕所”,无需外接水电、无需下水管道、无需添加化学药剂,被誉为“厕所革命”的标志产品,已出口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成功列入联合国难民署采购的候选名单。


“田园牧歌”零碳生态综合体项目,围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集聚了丹麦畜禽粪污治理工艺及理念、韩国好氧发酵翻抛技术、日本炭化技术及经验,现已在湖北省枝江市、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江苏省宜兴市杨巷镇三地布局,通过变废为宝,解决当地畜禽养殖、农业污染等问题的同时,发展循环农业,打造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样本。


园区和中信环境联合打造的江苏省宜兴市陆平村林家南河“乡村环境管家模式”,按照“诊—治—疗”的理念,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系统化治理方案,开出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等“药方”成效显著,从脏、乱、差的环境恢复到了水清岸美,并将逐步推广、服务全国乡村振兴战略。


此外,用于商业用途的离网建筑“环保科技零碳馆”于2014年落户园区,无需接入电网即可实现电力无间断供应、利用雨水净化及收集即可水源不间断供给以及排污无味、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园区还开发了较传统风机节省能耗30%-50%的磁悬浮风机、智慧综合能源站等一批绿色节能产品,这些产品饱含绿色低碳元素,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宜兴方案”。


资源整合,重构生态环境产业新生态


“双碳”时代到来,如何把积累的绿色创新资源、清洁技术和生态示范产品,转换成真正的生产力?宜兴环科园抢抓重大机遇,重启资源整合,开展低碳合作,重构产业新生态,着重打造四大平台,加快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发展新动力。


一是以标准化为支撑的智能制造平台。一方面,全力推进江苏省生态环境产业集群标准化试点、国家水环境技术与装备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标准化、模块化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形成高质量的环保装备标准化体系。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院长任洪强领衔打造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也是全国生态环境领域首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已于2020年10月启动建设。基地首批集聚了南京大学等6家高校、国家环保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7家科研院所、21家企业以及14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及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国际及国家级水环境标准化组织机构、6个国家及省部级试验验证中心等优质资源,未来将建成世界一流的水环境产业标准化创新平台,成为我国水环境领域先进技术快速标准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核心示范区,通过标准“话语权”的掌握,提高我国水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宜兴生态环境产业抢占创新制高点。


会上,为建立完善江苏省生态环境产业标准体系、带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产业标准化工作发展、引领“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江苏省环保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宜兴环科园正式揭牌。


图 江苏省环保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揭牌成立



另一方面,在标准化体系建设基础上,发挥宜兴制造优势,支持企业走“专特新精”之路,加快建成并推广西门子—能科(宜兴)增材制造中心、国合生态工场、鹏鹞智能制造园、三强智能产线等制造平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超过100家生态环境企业向智慧化转型,和任洪强院士等共同推动打造环保装备标准化制造与产业创新平台。


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由韩国大邱环境公团、韩国京畿道产业协会等国际生态环境组织牵线搭桥,依托德国工业4.0领袖——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核心技术体系,采用“一基地多平台”的方式,打造国际领先的生态环境产业“技术转化平台、产业孵化平台、智能制造平台”,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的大批先进技术、项目进驻,其中包括污水处理、海绵城市、固废处置等细分领域的顶级“黑科技”。


鹏鹞环保装备智造园围绕打造“环保标准化工场”,吸引国内优质生态环境制造型企业,配有国际先进的加工设备及多条智能化生产线,所有环保设备设计、生产均采用数据化,任何环保装备只需要制造图纸或数据,即可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生产,引领生态环境产业实现产品标准化、服务智能化、装备集约化。


二是全国领先的生态环境技术创新平台。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太湖湾科技创新带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举办智慧环保高峰论坛、环保产业高峰推进会、环保创新创业大赛、院士技术路演等品牌活动,支持江苏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水环境技术与装备标准化示范基地、概念水厂生产型研发中心、环保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效应,提升科技成果孵化服务能力,强化国际开放合作交流,重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三是科技金融支撑平台。借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建设,园区联合长三角绿色发展基金、华润环保基金,通过资本助力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运维服务转型。引进中航金网络来打造“无锡信用”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进国家开发银行生态环境物联网规模化金融支持合作,助力企业承接重大项目,和碳领域的组织机构加快研究碳计量、碳交易,培育碳资产、碳经济、碳金融。


会上,举行了长三角碳中和示范项目专项基金、长三角生态科技人才专项基金两项专项公益基金的捐赠揭牌仪式,将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


四是产业合作发展平台。“环境医院”是宜兴环科园创新打造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也是园区聚合产业生态、推动行业发展、助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遴选院士、专家和细分领域优势企业加入特色“专科”,支持拥有“黑科技”的企业打造“未来概念水厂”“零碳厕所”示范工程等绿色生态产品,提升区域治理技术能力。园区再联合实力央企,与各地政府合作建设“分园分院”,联合“走出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截至2020年,“环境医院”已有20家细分治理领域的“专科”企业加入。


本届中国环境产业大会上,由绿巢环境学院、江苏省生态环保科技产业商会推荐的8家细分领域特色“专科”企业也正式加入。


图 中国环境产业大会企业展厅现场观众云集


模式创新,打造一流的零碳创新中心


碳中和、碳达峰的号角已经吹响,宜兴环科园不仅要做“服务者”,更要当好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领跑者”。


4月17日,中国环境产业大会进行了首届长三角碳中和示范项目评选,收获了一批项目合作硕果。华润环保零碳创新园、西门子—能科(宜兴)增材制造中心、帕克德环保(pact)装备制造基地、新加坡h2mo生物调控复合膜(bpm)项目等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其中,宜兴环科园与华润环保合作,围绕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依托任洪强院士团队构建的华润环保零碳创新园,未来将致力打造成集绿色技术引进培育、制造集成、示范输出和低碳服务于一体的零碳创新中心(总部)。


据了解,“零碳创新中心”主要包含4个方面:一是低碳技术创新社区,依托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际低碳产业联盟(g11联盟),和南宜研究院任洪强院士合作,打造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技术验证中心进行国际技术转移、验证、孵化和人才培育;二是低碳产品制造基地,借助园区正在建设的国家级标准化基地和智能制造工厂,建设标准化厂房,招引入驻国际技术企业、国内优质企业,规模化生产绿色低碳产品;三是低碳技术示范中心,依托“环境医院”输出平台搭建,优选“专科”技术,构建标准规范、知识产权等体系,进行生态产品的示范和输出;四是低碳运行服务中心,集合碳交易中心、碳计量中心、碳资产管理中心,同时配套完善的生活商业社区。


中心建设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院士专家咨政期,将凝聚总部院士专家高端智力资源,从顶层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产业发展问计把脉,做好零碳驱动产业发展规划;第二阶段为战略专家合作期,根据地方实际需要聘请战略专家研究落地可实施方案,明确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第三阶段为创新实施期,汇集优秀企业和专家,和地方政府合作搭建spv公司,承接环境治理项目;第四阶段为创新综合体运营期,量身打造运营机制并实现优化,推动“分中心”长期可持续发展。


运营模式上,将组建政府引导、联合华润环保和“环境医院”专科企业共同组建运营公司,再嫁接疌泉基金、华润环保基金等绿色金融,共同承接区域治理项目,并以宜兴“零碳创新中心”为总部,根据各地环境治理需求和碳减排市场规模大小,打造从基础版(零碳示范园)向多种升级版并存的新型合作模式,在全国各地复制推广对应规格的“分中心”,为长江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国家战略提供“宜兴方案”。


图 宜兴环科园“环境医院”分院与区域治理产业合作顺利签约


会上,宜兴环科园“环境医院”分院与区域治理产业合作举行签约仪式,园区将携手安徽省池州市、辽宁省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南省三门峡市、贵州省开阳县等地,整合优势资源,共建“环境医院”分院、零碳创新分中心,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态环境产业转变为零碳产业。



网站地图